手工制作 > 手工教程 > 纸艺新闻 > 内蒙古和林格尔民间剪纸

内蒙古和林格尔民间剪纸

把一些传统剪纸装饰纹样发挥到非常饱和的状态。有时为了丰富艺术表现效果,但又不失整体,他们把锯齿纹做了变体,即不留锯齿纹常有的间隙,凡剪刀过处冗密而生动,不落俗套,极好地服务于主题。又如表现马的不同质感,他们采用不同的运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充分拓展了剪纸艺术表现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趣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大轮廓”造型或装饰纹样的体质表现技法都是为了展现被表现物象和作品本质的传神,而并非单纯的为装饰而装饰。这些创作者们虽然大都没有接受过书堂教育或学院派艺术培养,更有甚者他们就从来不知自己所从事的“雕虫小技”可以称为“艺术”,但他们却都能够最为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变形的造型且现法则,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抒发真情,并自然而然地把大量自己一生接收到的、深深埋藏于内心的古老风俗、主题寓意和纹样的信息,或称之为“口传文化”,通过这种形式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达到艺术的完美程度。他(她)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众多学者、专家进行学术研究的“活化石”。他(她)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十分普及。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剪纸艺术形式。全县乡村都有人能剪善刻,上至白发老人,下至黄发顽童,都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和林格乐地理造型变化丰富,其北半部分为平川,水草丰茂,一望无垠;东南为山区,与山西仅一墙(当地人称长城为墙)之隔。地形及位置的差异使得和林格尔剪艺术的风格在总体粗犷、深沉厚重的情况下又因地而面貌不同。东南山区的剪纸风格呈现出装饰性强、粗率、简约,不修边幅,但却意趣盎然,耐人寻味,在表现中较多运用阳刻,线条变化丰富,茁壮健美。代表作者有崔青梅。崔青梅今年52岁,家就住在长城脚下的小山村磨扇洼,长城以东便是山西省石玉县,她的娘家便在那里,距她家仅十余里。青梅十岁时便开始用大剪刀剜窗花,所剪花鸟虫鱼花格生生,颇得村里众人夸赞。但由于家境十分贫寒,她在十四岁时被迫让父亲订婚出去,十九岁出嫁,从此便开始了她艰辛的农家妇女生活。艰苦辛酸的遭遇并没有使青梅屈服,反而使她生性开朗,乐观而大度,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如她创伤的《订婚》便是取材于自己十四岁时和父亲在订婚后归途的感人场景。“千五票子,石五粮,手里拉着两只碰门羊”。画面大刀阔斧没有一丝细扣小描。画面上的“父亲”、作者自己、羊、还有长城、墩台、山梁等典型的地理环境及鲜活的人物造型让观者为之动容。此外,她的许多伤口也是以反映生活为主,尤其是她自身经历的回忆,如《二妞牧羊》、《山丹丹》、《炒莜面》等,无不精彩美妙,回味无穷。另外,她还擅长剪花鸟,大多为折叠而成,所用纹样也仅为锯齿纹、月牙纹而已,表现效果却没有一丝板滞生硬之嫌。在这些山区,还有许多作者,如孙丽英、赵燕女、郭梅花、李淑珍、王银海、杨粉女等,她们从来不用熏样剜花,都是冒铰高手。除了单色剪纸,在山区还流行一种衬色剪纸,即在已剪好的大幅作品下,分别在不同的结构部位下衬上各色彩纸、金银纸。这种装饰的处理手法,使伤口更为艳丽多彩,增加了浓重的喜庆气氛,也多少给山区农家单调苦闷的平日生活带来不少亮丽的愉悦。


  和林格尔北半部分的川区在古代曾是著名的敕勒川的一部分,辽阔的草原气息给这里剪纸艺术的滋生发展注入了后天那份粗犷和奔放之气。在明清时期,这里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与当地汉族人民交流频繁,并相互通婚,许多蒙古族弃牧从农,并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因此,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反映山区较多,带有浓郁的牧歌风情。表现上多以阳刻为主,阴刻相辅,显得有纵有放,厚重而洒脱;在一些装饰性较强的剪纸中,表现风格则要比山区显得更为繁丽细密,工整精致,这也许是川区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缘故。代表作者有张花女、刘玉堂等。张花女老人生于清朝光绪末年,今年已101仍手不辍剪。她在小时候便表现出很强的艺术秉赋,八九岁时便开始学画学剪,16岁出嫁便在繁重的农耕家务劳作之余开始了她心爱的剪纸生涯,至今已有90余年。张花女一生经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漫长的生活历史使得她的人生充满沧桑、坎坷和传奇经历。解放前,她曾屡遭兵燹、匪患,并饱尝洪灾摧屋、失子之苦。民国十七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赤地千里,她带着几岁的孩子便在碱滩地里刨碱葱段充饥。靠着勤劳、坚毅品操的支持,她顽强地生活下来。解放后,生活好起来,用她的话说是:“就像在天堂里活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艰苦环境磨难,给了张花女喜爱的剜花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张花女不识字,刀子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但是凭着杰出的艺术秉赋,长

所属专题:
纸艺新闻手工教程
推荐手工教程
热门手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