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 > 手工教程 > 剪纸文化 >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多维空间形式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多维空间形式

,就不能只一个面部,这仍然是一个多面部的形象。观音佛像有千只眼、千只手、四面脸的造型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这种反映又反过来作用于民间,影响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使得“运动过程”的艺术形式表现转化为观念性的神化形态。


张林召剪纸中的“多面”形式表现,属于对“过程”的艺术表现,她是使用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的能手,她的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惊动了专家,为自己、为陕北、为中国的民间剪纸图案大全艺术赢得声誉。有人说她的“多面”表现形式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表现。就“多面”这一点,咋一看,似乎有些相类,但是,它们却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以毕加索《照镜子的女郎》和布洛克油画来做一个比较。立体主义注重于形式的表现,形式就是目的。他们通过对公用轮廓线的观察,发现共同轮廓线由于分别属于彼此两个不同的形象,在视觉上会让人有时感到属“彼”,有时又觉得属“此”,这种不固定的归属感使共用线在视知觉上产生很大变化。毕加索和布洛克所做的脸部公用线,把它归属于左边,它就是向前凸起的,若归属于右边则成为凹陷,根据视知觉的经验,这条应向左方凸出,视知觉的经验对其产生强烈排斥,这种排斥使脸部共用线向左部产生强烈反弹力,来自左边脸的前凸力和来自右边脸的反弹力同时作用于共用线,这两种反向力的相互作用把共用线挤出视觉中的画面,产生三维感。这就是立体主义形式表现的意义。显然这和我国民间艺术的追求是根本不同的。观察毕加索、布洛克的作品,我们会发现立体主义出于表现共用线的需要,侧部形象总是处于整个形象的局部,以达到侧部轮廓线为整个形象所共用。毕加索、布洛克画中所绘的侧脸形像都是在左部,是整个脸形的局部。张林召与中国民间剪纸中的侧脸轮廓线总是在边沿,正面脸形是在侧面脸形之内。请注意这点不同:它有两点最基本的意义,①是拉开了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距离,区分出各自不同的形式特征。②追求的目的和出发点有本质差异。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多面”现象,不是通过共用线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张林召把眼作为共用元素(这也是中国民间剪纸表现“多面”的共性特征),通过颧骨、鼻子、眼睑轮廓的连接变化,表现出“多面效果”,外侧左脸的鼻子和嘴的形态与右边耳朵相呼应。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张林召作品的这些形式表现。当不需要表现“三面”脸,只需要“两面”时,上面这些分离手法不使用,而是让这些轮廓线连成一片,使“五官”的形象呈阴图状。特别强调侧脸与正脸间激烈的“转换过程”时,仅把左右部额头、眉弓、眉毛剪成不同的阴阳图形,在不影响正面脸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增强侧脸在视觉上的冲击力,使“杨家将”头部形象在视知觉上形成不断扭动的过程,突出“杨家将”在大战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张林召剪纸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一味的“多面”造型,她是根据内容要求决定的,作品中的人物若是交流感情的面向少,或者一个面即可满足内容需要时就不用“多面”造型。通过辨析可以看出,以张林召为代表的民间剪纸的“多面”形式的艺术表现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风格,它与农村劳动人民传统务实的思想观念,注重过程密不可分。

所属专题:
剪纸文化手工教程
推荐手工教程
热门手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