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 > 手工教程 > 剪纸文化 > 中阳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中阳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中阳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中阳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一、形式饱满、完美


剪纸图案构图饱满,以全求美,是剪纸艺术的本质特性。中国的传统剪纸追求“空灵”、“天人合一”的意境,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一种理想化的“神似”特征和“情”、“理”交融的境界。所以大多数民间剪纸刻画的形象都完整圆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中阳当地的剪纸艺人王计汝的作品就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她的剪花娘娘、剪纸牛、抓髻娃娃等,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都将其双手双足、双儿双眼一齐展现在画面上,表现手法非常完整。当问到为什么要中国古老传统的审美观以及人们思想深处美好的意识都融入到其作品当中。可以说,追求完美造型正反映了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质朴心理。


二、生动的构成之美


剪纸作品中大多数强调自由流畅的线条和色彩构成,充分体现出“大”的气派。但同时也注意对局部的细微刻画。依据不同的构图、创意要求,剪法上十分注重圆、尖、缺、线等的处理方法,要求圆如明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这些似乎在不经意间进行的艺术构成却处处显露出艺术创作的科学性和形式感。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而形成“节奏之美”;形状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而形成“和谐之美”,这些无不显示出明显的艺术装饰特征。因此,艺术本质特征在剪纸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剪纸的艺术性在构成的过程中具备更大的创作空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成之美。


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完美的结合


民间剪纸在中国文化中是民俗的产物,是与生活习俗相互依附而存在并发展的,它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特征。剪纸题材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与创作思维,再加上女性创作主体所具备的丰富的形象思维特征,使得它具有在写生基础上的夸张想象,又富有神话般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东方艺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感性审美特征。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针对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民间剪纸艺术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就充分的体现了这种东方艺术的审美观念。由此看来,在艺术领域这种形神相似之间关系的审美观是相同的,而剪纸艺术这种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正与当代涉及教育所倡导的形象思维特征相吻合。



四、主观意象,形式自由活泼


中国民间剪纸的魅力来自于其自身的像是创造。它不受物象自然形态左右,而是按照作者主观意象去进行作品形象与构成的设计。在构成上,将所有要表现的物象一个不少的平铺在画面上,互不遮挡。在构图上,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的约束,没有约定俗成的样板和模式,而是根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特征和物象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安排。以二度空间来取代自然视觉的三度空间,不考虑物象在自然状态下的透视关系,大胆采用主观意象的多点透视,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一切。主观意象造型与构成方式筑构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特有的造型和构成体系。


五、生动传神,手法精炼概括


民间剪纸产生和流传于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制作工具、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最便捷的方式去刻划物象,因而形成了高度概括与简洁的艺术特点。概括与简洁集中体现在民间剪纸讲究神似、注重求简舍繁、不拘泥于照实写实的主导思想上。在创作中,往往从抓特征入手,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物象本质特征和情感色彩的特定外在形态,通过抓外轮廓的方法,对物象进行传神的刻划。同时,还可以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需求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取舍,为表现主题服务。


六、艳丽浓烈,色彩明快稳重


为了好看和实用,民间剪纸要求用色要浓烈。艳丽,不考虑物象的真实自然色,根据表现内容和用途的需要,由作者凭主观想象和兴趣来选择物象的用色,单色剪纸常用红、黑两种颜色,因为这是自然界中最强烈的两种颜色,用其剪制作品,以空为白或以白计黑,都能产生强烈的对比。主观意象用色方式是我国民间剪纸程式化的表现方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形成了欣赏的习惯。


七、夸张变形,装饰独具特色


剪纸的创作者在她们的作品中,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装饰,这种装饰的目的决定了剪纸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如我们所见的《抓髻娃娃》纹样,小孩的衣服以及抓在手里的鸡都作了精细繁复的装饰。民间艺人武一生对老虎身上剪“五毒”的表现方法是,不是“五毒”爬在老虎身上,而是老虎把“五毒”吃到肚子里去了。这种对于视觉所不可能接触到的现象,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凭主观经验的推断展示出来,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由于实用和美化生活的装饰性要求,促使剪纸向着装饰和夸张变形的路子发展。民间剪纸的

所属专题:
剪纸文化手工教程
推荐手工教程
热门手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