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 > 手工教程 > 剪纸文化 > 中国民间剪纸中夸张的造型变化

中国民间剪纸中夸张的造型变化

中国民间剪纸中夸张的造型变化
中国民间剪纸中夸张的造型变化

中国民间剪纸的人物造型中,人的“头”都比较大,这已是大家的共识。这种现象不仅北方剪纸中有,南方剪纸中有,少数民族民间剪纸中也有;人物造型中有,动物造型中也有。这说明这种现象不是某个地区、某个人的偶然个性表现,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不同地区的民间剪纸具有了这种共同的现象呢?这种现象与人类的直觉有着联系,在西方有人认为“艺术即直觉”。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低幼儿童直觉中的现象。



低幼儿童画一个人时,往往先画一个圆圈,里面画上眼、嘴,圆的两侧画两个蛋圆的半圆形作耳朵,圆的上方画向上的直线表现头发,一个人的头像便完成了,接着在头的下方画两条斜线表示胳膊,再画两条稍长的直线表示腿这是低幼儿童画中通常见到的关于人的线描式的艺术表现。儿童绘画的这种表现其实并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物在他们视觉上的影响。不反映,并不是儿童没有认识或者能力限制,他们用线条表示胳膊、腿,就说明同样具有表现身体的能力。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直接反应,包括事物表面各种特征的总和及相互间的联系,事物间的运动直接对知觉产生影响。儿童对运动的事物最敏感,人们常常在婴儿的摇篮上挂些摆动的小玩具以促进儿童认识的发展。儿童对运动的敏感反应使这种“动”的刺激在直觉上留下深刻印象,四肢、头的转动,脸部、口、眼在喜怒哀乐中的活动使儿童感觉深刻,它们在儿童的知觉上形成人的整体特征。


儿童在和周围人的面部接触中交流感情。在他们的认识中,欢愉需求的满足来自面部,幼小心灵对感情经验的全面依赖,“头”成为他们最关注的对象。在封建社会对这种认识的描述是:“书中自有黄金玉”,人们由此认为“头”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民间把群体的领袖人物称为“头领”、“头人”、“头头”,把某种行为的顶尖人物称为“头面人物”,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人“先行”的话也说成:“头前走”。把从事与性命相关的危险活动,说成是“提着脑袋干”,这一切都说明对“头”的重视。“头大聪明”是民间的普通认识。头大还是长寿的象征。手是人体最为活跃最有劳动力的部分,表现“手”是不可缺失的。“大头”的造型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其他形式表现中也有存在,如传统木版年画、石雕、面塑等,民间石雕艺人有“一斤狮子九斤头”的口诀。民间对于重视的主题,都是以“大”来表现,如“耳大为有福”,“嘴大能吃四方”等等。


儿童对“动”的敏感是一种本能现象,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作为“动物”的人,其行为中仍存在动物共性的习惯特征。动物对动的物体最注意,我们观察猫、狗的行为,就可以发现它们能从微弱的动静中发觉“动”,并向动的物体扑去,形成打圈转的现象。民间称之为“猫调尾”。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狗怕摸地”,狗对人手部的动作非常敏感,你一摸地,狗以为要被袭击,就会做出逃跑或发出反击的反应。景阳岗上的老虎首先扑向武松晃动的哨棒,因为哨棒运动的幅度大、激烈,老虎没有认识能力,不能认识到哨棒运动是武松制造的,因此他不扑向武松。低幼儿童画的人物没有身子,只有腿和胳膊,也是因为身子没有胳膊和腿活动得多,动势大的缘故。剪纸图案大全造型中反映出人类这种由童年思维发展而来的认识,是人类最初的感情认识传统,这种传统既由人的本性决定又是人本性的反映,它随着中国民俗的传统文化承传和发展。

所属专题:
剪纸文化手工教程
推荐手工教程
热门手工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