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 > 手工教程 > 剪纸文化 > 陕西传统民间剪纸中的“母性情怀”

陕西传统民间剪纸中的“母性情怀”

陕西传统民间剪纸中的“母性情怀”
陕西传统民间剪纸中的“母性情怀”

陕西传统民间剪纸诞生于民间,而非宫廷,的的确确明示了影响这种文化形式构成的民俗心态与民俗意识。更重要的是包括剪纸在内的民俗创作,它的打造主体竟是中国典型的乡野村妇。男性只占极其少的份额,陕西尤为鲜明。因为本人亲自走访了陕西延川一些村子,在村中80%以上的剪纸来自于村中妇女只手,他们或三五成群在村口,或一个人在家中随手都能剪出各种图形故事来,所以说将陕西的民俗作品称为“母性艺术”一点也不为过。了解“母性艺术”的心态背景更有利用对此艺术的把握与认识。



我们了解认识到造型方面陕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不少动物的影子。大量鸟纹、鱼纹、鱼蛙纹、鹿纹、猪面纹、人面鱼纹等在器物上的展现,都呈现出柔和丰满的特点,并没有出现凶猛的动物形象及血腥屠杀的场面。那些动物有天上飞的,有水里游的,有畜养的温顺动物,这些几乎都是女人们生活场景中和劳作最常见的的陪伴者。


从远古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上来分析,这些创作很可能是出于母系氏族女性之手。在以后父系氏族时代出土的陶器纹样上那些活泼的动物形象、人物形象却不再出现;社会再度发展后,又出现象征权贵阶级的青铜,那种狰狞凌厉之“美”至今仍有不少人欣赏,它体现的却是人类残暴、自私、沉重、强力、掠夺的一面。这些品质直到今天还在现实中存在;而仰韶文化的积极、乐观、明朗、单纯自由的境界,一直在陕西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孕养着,在母亲们的心中积淀着。


从陕北传统民间剪纸图案造型的形式来看,“吉祥如意”和“生机活力”是它借助红纸所要传达出的情感。似乎“悲苦”与它无缘,这种现象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从前面的民俗事象中我们知道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多出现在节庆时节,是以装饰、实用为前提,为的是增福添寿、吉祥如意。自古以来都是打造造型艺术的主旨。从这个层次上看,这的的确确是影响剪纸艺术表情的一大因素,而且还是重要因素。所以在喜气洋洋的节庆展示文化空间里传递出来的必定是要符合气氛的视觉产物。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我们都明白,难道他们时刻感受着生命的华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调查中得知众多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一生都经历着物质生活极度匾乏,饥寒交迫,亡儿病女。在生命的脆弱,生活的艰辛,三纲五常的压迫下,怎能使她们幸福的自由呼吸。然而她们并没控诉,并没有转化成仇恨。相反,她们凭借朴实、善良、坚强通过剪刀来诉说心中的希望。但为何他们不以西方悲情式表露方式来揭露生活的苍白,从而体现对命运的抗争呢?原因在于,西方绘画为视觉导向的艺术作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上层阶级的宗教统治。那些多出现在教堂之类的宗教场所,倡导、宣扬通过现实赎罪来得到死后到天堂享受的美满结局。他们用悲剧色彩体现生命的强大力量来感化众生。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表面看给人以古典式的宁静和谐,其形式背后积淀着一个充满了苦难、冲突、争斗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她不是宗教式为上天堂解决痛苦的,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的转化。


中国民俗(包含剪纸)这种形式,本身内容形式的出现,却正好和西方相反,虽然中国宗教中也在宣扬在世扬善,死后得道成仙的内容体系,但创作者与接受者均是以老百姓为主体。对于创作主体的她们并不能爆发自己的情感与主流的三纲五常做抗争,这是社会环境所不允许的。在长期受到生命摧残乃至毁灭的生活中,他们以巨大的承受力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活下来,并且要活得越来越好。他们用吉祥如意的形式语言来解放并转化内心的痛苦,支撑不倒的精神,从而达到心态的平衡,这也是对心灵的抚慰。她们只能用手中的利剪去打造一个内心向往的美满世界,以短暂的幻想来忘记世间的悲苦。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美满的图案景象,悲情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演绎着幸福的笑容,也更是因为化悲痛为力量的柔情打造了无数贤良敦厚的中国妇女,他们用自己无言的爱去支撑着整个家。陕西传统剪纸艺术的神采已誉满全球,当世界众多艺术大师面对这些奇特造型时便开始了对毕加索、马蒂斯等力量的置疑,从而也就开始了对中国陕西老太太们的敬仰。


以上是一些简要的背景材料,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对于以下的认识就有了客观分析。艺术是人生最真纯最精确的表象。陕西传统剪纸艺术的厚重、纯朴可以说是民间妇女们集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现在就用一些例子分析一下主体的创作心态,看他们是如何“苦中作乐”的。


a.生殖与繁衍


以生殖崇拜为中心的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始终贯穿在陕北传统剪纸造型中。源于《易传》:“男女精构,万物化生”即所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rdq

所属专题:
剪纸文化手工教程
推荐手工教程
热门手工
热门专题